——珍貴史實昭示長征精神的時代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長征中四川參加紅軍的各族青年達4.5萬多人,被譽為長征的“輸血機”。
  在長征出發80周年之際,記者再次走進四川各地的一個個檔案館、紀念館,找尋長征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時代意義。
  彞海結盟:民族團結譜新曲
  紅軍長征進入四川不久,巧渡金沙江後面對的即是涼山。正是在這裡,《中國工農紅軍佈告》發佈,“紅軍萬里長征”一詞被首次提出。1935年5月3日,紅軍長征先遣部隊司令員劉伯承與當地彞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而後紅軍先遣隊在小葉丹的陪同下向彞區進發,沿途沒有受到阻攔,直達安順場。
  如今的彞海邊,劉伯承與小葉丹結盟處的三塊石頭,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子,1985年興建了“彞海結盟紀念碑”,碑座背面用彞、漢、英三種文字刻寫的碑文,結束語寫道:“彞海結盟是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典範,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勝利,是紅軍長征史上光輝的一頁。”
  四川省社科院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所所長楊先農分析說,彞海結盟是紅軍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生動實踐,新中國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在當前民族工作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要想順利推進,民族團結是基石之一。
  飛奪瀘定橋:攻堅克難我為先
  長征途中,紅軍多次絕處逢生,而飛奪瀘定橋是關鍵一役。1935年5月29日早晨,紅四團決定從二連抽出22名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奪橋突擊隊,去爬那被抽掉了橋板的13根鐵索,“沒有共產黨員剋服不了的困難,更沒有革命者過不去的橋。”當年紅二連機槍手趙長髮報名當上突擊隊員後當即說出這句氣壯山河的豪言。
  長征史專家、四川大學原副校長王庭科說:“據不完全統計,現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區域內參加紅軍的少數民族青年就有5000多名,‘飛奪瀘定橋’這種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如今在以畢世祥、菊美多吉等最美基層幹部為代表的藏區幹部身上得到傳承。面對困難,就是要衝鋒在前。”
  爬雪山:“長征精神”是強大動力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黨史研究室的資料顯示,紅軍三大主力在兩年數次過雪山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至少在萬人以上,雪山草地堪稱是紅軍長征中走過的最艱難的路段。
  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夾金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這座山被當地人視為“連鳥兒也難以飛過”的神山。“即使是現在,吃飽穿暖翻雪山都不容易,更別提當年缺少足夠的冬衣和禦寒的燒酒,加上紅軍戰士絕大部分從未經歷過嚴寒氣候,也沒有翻越雪山的經驗,其困難可想而知。”紅軍翻越夾金山紀念館館長舒敏說。
  楊先農說:“長征已是塵封的歷史,但是長征精神歷久彌新,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經濟新常態,我們所經歷的正是一個新的長征。打破利益藩籬,依然需要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長征精神。”
  新華社記者 李華梁
  (據新華社成都11月18日電)
  (原標題:重溫歷史瞬間找尋前行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10dafn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